唐山市召开“牢记嘱托担使命,砥砺前行开新局”新闻发布会
5月21日,唐山市召开“牢记嘱托担使命,砥砺前行开新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全程如下。
主持人:唐山市民政局副局长 王建利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精心指导下,全市民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三个努力建成”的目标要求,认真履行职责,按照民政事业“十三五”规划有关部署,强化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和工作落实,创新工作举措,扎实推进各项民政事业发展。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区治理、养老服务事业和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一、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逐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一是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城市低保标准由2015每人每月500元提高到2020年每人每月733元,增长47%;农村低保标准由2015年每人每年3550元提高到2020年每人每年5736元,增长62%。始终保持低保标准和补差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始终保持农村低保标准增幅高于城市低保标准增幅,坚持逐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5年来累计发放低保金20.21亿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70万人次。二是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扎实推进。2017年建立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与低保标准同步增长机制,按照低保标准的1.6、1.4和1.5倍,同步提高农村集中供养、农村分散供养和城市特困供养标准,2020年分别达到每人每年9180元、8040元和13200元。开展提升敬老院服务水平活动,加强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内部管理。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逐一确定照料服务人,加强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服务和服务监管。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5年来累计发放特困供养资金9.45亿元,救助供养城乡特困人员157万人次。三是全面开展临时救助工作。建立主动发现、救助对象信息管理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等临时救助工作机制,推动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不断优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缓解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5年来累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7124万元,救助9万人次。四是社会救助基金会工作发展良好。2020年成立社会救助基金会16家,在全省实现四个“率先”(率先出台实施意见,率先全部完成市县两级基金会成立登记,率先制发资金支出办法,率先启动基金救助工作)。目前已筹集社会捐赠资金500万元,累计救助特殊困难群众126户、152人,发放救助金72.39万元,筹集社会捐赠资金数额、救助人数和救助金额一直位居全省领先水平。五是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更加精准。出台低保家庭银行存款查询办法、低保核查实施细则等文件,通过系统核查、跨部门信息比对、入户抽查、购买服务核查等多种方式,救助对象精准核查、精准认定水平不断提升。六是社会救助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推动印发 《唐山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积极构建综合救助格局,不断提高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水平。
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一是高质量完成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截至目前,第十二届“两委”换届已经结束,全市5480个村、644个社区全部落实100%换届、100%“一肩挑”,实现了组织放心、党员认同、群众满意的预期效果。二是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指导村(居)严格贯彻落实“四议一行两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村务监督内容、程序和考评机制,到2019年底,全市所有村(居)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实现全覆盖。三是深入推进“六位一体”社区治理改革创新。推进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楼门长、综合服务站“六位一体”社区治理改革创新,基层治理能力、治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街道、社区全部实现物委会全覆盖,物业管理体制机制全面理顺,培树了一批典型示范社区。2020年12月,承办了全省理顺物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观摩推进会,得到省民政厅充分肯定。
三、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有所养”能力
近年来,全市民政系统全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坚决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努力构建多层次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推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方位加大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先后建成750㎡以上的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4家,实现城市街道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建成农村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4个,覆盖50%以上的乡镇;全市有养老机构370家(其中公办72家、社会办298家)、床位3.58万张,星级养老机构达到158家;在2020年全省养老服务政策落实情况绩效考核中,唐山被评为优秀等次(市级)。我市“创新养老服务人员培训体系”的案例纳入全国改革试点经验和典型案例汇编,央视消费主张、《道德观察》栏目等新闻媒体先后对我市养老服务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滦南县探索的“四个一点”( 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志愿者奉献一点)建设农村养老小食堂的做法,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四、积极发展社会组织,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一是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全市各类社会组织达到15562个,其中登记注册2604个(社团773个、民办非企业1831个)、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2958个。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到19.55个,超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数据指标,市县两级全部建成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并投入运营。二是行业协会商会完成脱钩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市县两级427家行业协会完成脱钩,推进品牌社会组织建设,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持续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检查,完善以诚信为重点的信息披露制度。推进社会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培育3A级社会组织33家,4A级社会组织5家,5A级社会组织11家,评树品牌社会组织20家,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积极发展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推动建立以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为核心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志愿服务建设,积极支持社工服务机构发展。全市注册社工机构46家,专业社会工作人才1.1万人,注册志愿服务团体5478个、志愿者147.45万人。
五、加强社会事务管理,逐步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不断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我市婚姻登记机关始终坚持以规范、热情的服务打造出优秀的窗口单位。全市婚姻登记处(中心)均实现了自动化和网络化全覆盖,婚姻登记、录入合格率达100%。截止目前全市44%以上婚姻登记机关达到国家3A级标准。二是不断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及时足额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2016年以来,全市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597.70万人次,累积发放资金34744.88万元。三是不断加强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五年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8671人次,护送返乡783人次,医疗救助404人次,安置44人,为271名长期滞留人员核查出身份并护送返乡。围绕“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活动,聚焦站内管理、寻亲返乡、源头治理等六个方面,不断提升救助管理服务水平;始终保持救助区无异味,救助率达100%,群众满意率98%以上。四是不断推进殡葬改革。落实基本殡葬服务项目减免政策,火化遗体4万余具,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1700万余元,全市火化率在全省靠前。我市14个县级行政区域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公益性公墓)覆盖率达100%。目前已累计举办海葬活动22次,3450多具骨灰洒向大海。海葬参与人数及骨灰数量全省领先。2020年全市11家殡仪馆火化和焚烧设备环保更新改造已100%完成。
六、用心用情服务,助力截瘫伤员活出精彩人生
民政系统干部职工以大爱无疆,医者仁心的工作理念,把伤残人当亲人的思想,细致周到的服务,坚持为他们做好事、解难事。积极探索20余项医疗护理新方法,将春节等节日的温暖送至床前,对现有资源合理利用、统筹规划,提升截瘫伤员的生活质量。多年来,截瘫伤员们积极创作诗歌、参加朗诵大赛、各类演出和体育赛事,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全市民政系统坚决贯彻省市决策部署,坚持市委“33458”工作思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根本动力,厚植“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和能力本领,牢牢把握民政工作主动权,加强管理、提升服务。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补短板、兜底线、惠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作用,奋力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遵 化 发 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