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管理可售货值达3482亿元 年内新增订单量已超去年30%
3月22日,绿城管理递交了2020年业绩“答卷”,上市后首份年报显示了其作为中国“代建第一股”的底色。
2020年,绿城管理实现收入18.12亿元,同比减少9.1%;综合毛利率达到47.8%,提升3.6个百分点;归属于股东净利润4.39亿元,同比增35.3%;剔除上市费用后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9.4%达4.69亿元。
作为服务属性的轻资产公司,绿城管理无负债且现金流充足。截至2020年底,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达9.03亿元,同比上涨645.9%。也许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绿城管理的年报还公布了资本市场少有的高派息政策。“现金奶牛,高分红,这也是绿城管理受到投资者欢迎的原因。”在绿城管理2020年业绩会上,绿城管理CEO兼执行董事李军表示,派息体现了公司轻资产特性,现在账面现金余额24亿元,可以收取的代建费还有120多亿元,未来现金流会保持良好,可支持高派息政策。
“近年来,地产代建市场规模增速明显,多家房企都布局了该领域。绿城管理作为‘代建第一股’是行业头部企业,也是率先登陆资本市场的公司,资本市场背书将是公司获得业主方信用利器,有利于拓展规模。”地产分析师严跃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预计接下来公司会继续在提高市占率方面发力,有望成为亚洲最大的项目管理公司。
“今年以来新增订单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口径的三分之一,预计全年订单量增速将在20%以上。此外,新增项目聚焦四大核心都市圈,未来还会加大对政府保障类物业的投拓,可能更加关注金融机构业务的代建机会,比如说金融机构涉房投资业务。”李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基于这样的判断,绿城管理未来业绩增长更明确,业务更多元化,“我们对未来成为亚洲最大最好的项目管理公司充满信心。”
可售货值达3482亿元
近几年,随着“房住不炒”、“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三条红线”等监管的不断升级,出现了土地成本过高、融资环境收紧导致房企资金压力上升等情况,房企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增强抗风险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代建模式以其“轻资产属性”成为了房地产转型发展的方向之一。
作为传统房地产转型的破局者和解题者,基于丰富的业务模式、全国性的规模布局、按需定制的服务体系及多元化的客户结构,绿城管理在市场的剧烈变化中,实现了年度销售新高及新拓项目货值新高,整体项目规模保持行业第一。
2020年全年,公司新拓代建项目的合约总建筑面积达1870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6.8%;新拓代建项目代建费预估58.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2.3%。现有代建业务存量可确保未来三年经营业绩增长。“在接下来不确定的市场中,绿城管理有确定性的增长。”李军向《证券日报》等媒体表示,接下来会进一步扩大经济圈业务规模,建立城市公司,进行属地化管理,并关注城市更新领域。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管理项目覆盖89座城市;项目数量由去年同期的260个增加至296个;合约项目总建筑面积7610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12.7%;全年实现合同销售金额745亿元,同比增长12.2%。
根据年报区域布局显示,绿城管理主要经济区域项目建筑面积合计达6490万平方米,占整体总建筑面积的85.2%,可售货值合计3482亿元;其中,在具有强大代建开发潜力的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拥有总建筑面积占比分别为55.0%、20.5%。
此外,在全国化布局的助力下,绿城管理建立起了结构多元、不断扩展的优质客户群,将有力提升公司穿越周期的韧性。目前,公司委托方类别包含私企、国企、政府及金融机构四大类,在当期在建面积结构中,归属于前三大类委托方的项目占比分别为28.3%、40.5%、31.2%。公司持续且长久地做政府和国企好伙伴的战略思维及决心,保障未来业绩稳定增长。
打造全价值链代建业务平台
一直以来,绿城管理都以打造“全价值链的代建业务平台”为战略转型的重要目标。目前,绿城管理已经形成主营业务与产业链业务相互赋能、相互导流的多元业务结构。其2020年度商业代建项目、政府代建项目以及设计/咨询等其他服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72.4%、17.1%及10.5%,这个结构已充分反映出绿城管理的经营特色和转型决心。“未来将提升交易环节能力,包括认证和培训,同时进一步强化产业链整合资源能力。”李军表示。
对此,绿城管理方面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基于“做大产业链”的既定战略目标,2020年公司继续孵化产业链上下游公司,重点收并购轻资产模式、利润率高、且能增强公司核心能力的产业链公司,着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2020年,绿城管理的产业链孵化的投资收益提升至4600万元。